曾有一客户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警方立案侦查。会谈结束后两小时,决定委托我们,并告知在见面前已经去了4家律所。该4家律所原最高报价为20万元,而我们团队就本案在一审阶段收取的律师费用是38万元。为什么能够以原最高报价近两倍的价格成交呢?
这应当归功于法律检索用的妙,用可视化的方式把专业能力有形化。咨询前团队便制作了一份《接案报告》,第一时间向客户进行展示,最终打动了客户的心。

接案报告部分截图
可见,如果懂得“借助工具为专业赋能、运用技术为法律赋能”,律师就可看到另一番场景。通常法律检索技能可以帮助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运用得当,更可促成法律服务成交,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如快速发现案件争议焦点、确定案件办理思路、影响案件承办结果等),提升客户满意程度。
委托阶段的法律检索是日常工作中常常被忽略的场景,不少律师可能会想:案件还没有接受委托就需要进行法律检索吗?答案是肯定的。

应用一:基本把握案件诉讼策略
在与客户进行谈案时,从客户表述中可以归纳出案件的基本事实,从而明确民事案件的纠纷类型。如果是刑事案件,我们可以直接从《拘留通知书》中明确涉案的罪名。以“案由”这一检索维度进行检索,可以找出此类案件的过往判例。通过对过往判例进行研究与梳理,可以基本把握这一类案件的诉讼策略。
应用二:对诉讼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
在初步拟定诉讼策略之后,通过对检索出的类案进行拆解性研究,明确法官对该类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特点、对拟采取诉讼策略的支持率,再进一步分析出支持的原因以及不支持的理由。
应用三:预测审理期限与承办法官
在确定案件审理法院之后,通过设定“案由”与“法院”这两个检索维度,检索出某一法院审理该类案由已公开的全部裁判文书。
应用四:预测刑事案件的刑期以及民事案件的胜负
实现有效预测的基础是通过法律检索找到借鉴参考意义比较大的同类案例,因此需要先明确哪些同类案例是属于有价值的判例。
办案阶段的法律检索是我们运用最多的场景,主要应用有二。
应用一:了解对手
在确定对方代理律师之后,可以该名律师的名称及律所作为关键词,检索该律师过往办理的案件,并进行研究,来确定对手的业务构成。
检索出对手办理的全部案件之后,重点研究该律师所提主张、该主张是否被法院支持以及支持的概率等,了解对手的专业水平。
首先,以对方当事人、对方代理律师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看是否存在相同案由的案件。
应用二:了解法官
如果从未参与该名法官的庭审,还可以在“庭审视频公开网”检索该名法官审理同类案件的庭审视频,对视频进行查看与分析,了解该名法官的裁判风格以及性格特点。
以案由与承办法官作为关键词,检索出该名法官审理该类案件的全部裁判文书。通过对裁判文书中“法院认为”部分进行重点研究,归纳出法官对该类案件常见争议焦点的分析与认定特点。
应用一:对比突出办案效果
当事人常常对于律师的工作成果无法充分感知,此时可借助法律检索用对比突出的方法来体现办案效果,提升委托人满意程度。
应用二:预测二审改判率
如果承办的案件处于一审阶段,则可在一审判决出具之后,对二审的改判率进行预测,再决定是否提起上诉。二审改判案件在判决书中一般表述为“撤销xxx法院xxx号判决书第xx项”或“变更xxx法院xxx号判决书第xx项为:xxx”。
在裁判结果部分设定关键词为“撤销”或“变更”,即可检索到二审改判案件。将二审改判案件数量与二审同类案件总数量进行对比,即可大致掌握该类案件的二审改判率。
应用三:确定上诉思路
对于需要提起上诉的案件,在通过法律检索找出二审改判的案件之后,对二审改判的裁判文书进行拆解性研究,找出二审法院据以改判的要点。
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法律行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传统的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搭上“互联网+法律”的快车是每个律所及每位律师均应当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