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当今中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
发表时间:2016-09-13     阅读次数:2296     字体:【

当下层(大众)总是在批判上层“没人性”,上层(精英)总是在指责下层“不理性”时,许多社会问题的严肃讨论经常迷失在艳羡与仇视、轻蔑与怨恨的对立情绪中,如同近年来我们在几乎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中听到的嘈杂争吵。

在评论中国首富面对电视观众为自己设定的“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时,青年作家侯虹斌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大众视角”。

在昨天发表于冰川思想库的《请王健林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好好说话》一文中,她引用了另一位青年专栏作家张明扬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指出的观点,“中国的精英们不习惯好好说话”。而不习惯好好说话的背后,则是他们与正常价值观的断裂。

在侯虹斌看来,我们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慕强”和“仇弱”的社会,对成功人士,也就是有钱人,完全无条件地拜服,“大家都默认:你这么有钱,说什么都对。”

由于这种视角是由下而上的仰视,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下层视角”。

不过我觉得,侯虹斌的文章只说出了这枚硬币的一面,而忽略了它的另一面。或者更准确地说,她的观点仍过于克制了,尚未触及问题的真正核心。

如果当下的中国真是一个人人争先恐后以强为善、以强为美和以弱为恶、以弱为丑的社会,那应该说是,一种错误的全民价值共识——那些“人生赢家”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自鸣得意,而那些“人生输家”们,则只能自认倒霉或“见贤思齐”、发奋图强。虽则错误,但仍存在共识,而不是她文章里提到的“价值撕裂”。

真正的撕裂,是因为达不成任何共识而形成的两级对立,这便是眼下无可逃遁的生存境遇。因此或许有必要引入一个“精英视角”,方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由于这种视角是从上往下的俯视,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上层视角”。

在精英阶层或以精英自诩的一些人眼里,目前中国的底层民众中弥漫着一种非理性的盲目仇富情绪。他们敌视一切成功者,对各个领域里的权威充满毫无来由的不信任,不管他们的成功是不是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奋斗得来的,也不管他们的权威地位是不是与金钱权力直接勾连。例如,部分网民喜欢将“教授”称为“叫兽”,或者干脆将“精英”称为“精蝇”……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实,它的真实性与首富父子在电视屏幕上肆无忌惮(甚至是无意识地)的炫富同样牢靠,只不过这种情绪很少有机会在光彩照人的主流公共空间里得到充分宣泄而已。我相信,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中比所谓“精英霸权”更令许多人担忧的根源。

当下层(大众)总是在批判上层“没人性”,上层(精英)总是在指责下层“不理性”时,许多社会问题的严肃讨论,经常迷失在艳羡与仇视、轻蔑与怨恨的对立情绪中,如同近年来在几乎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中听到的嘈杂争吵。

复杂的是,甚至不能将这种尖锐对立轻描淡写地斥为盲目的情绪化和标签化表达。鉴于人们经常讨论到的“原罪”问题,当下精英阶层的财富和权力的来路并不全然干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他们出言行事再不懂得收敛,那么遭受口诛笔伐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吗?同样,网络上数不尽的网民每天都在无端地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名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发明和传播这类阴谋论为乐,并自以为智慧过人,这难道不是恶毒和可怕吗?

更为吊诡的是,在当下的中国,这种对立说到底并非源于社会价值的分裂,而是源于社会价值的扭曲。我们经常看见,一个人昨天还在批判精英没人性,今天就转而开始抨击大众不理性了。价值立场的转变之快,无非是因为他或者他所想要代言的人的地位变了。

如果大众(底层)对精英(上层)的敌视并不是基于自身朴素的是非善恶观念,而是对自己没有能够尽早跻身(加入)他们的怨恨的话;如果精英(上层)对大众(底层)的漠视并不是基于自身更高的认知水准,而是对自己失去精英地位垄断权的恐惧的话……一个社会想要消弭对立、求得理解,进而争取共识,将变得难上加难。

 
上一篇:朝阳教你如何使用澳洲全民医疗保险卡
下一篇:私募基金做市,新三板将会受到什么影响?
返回顶部